上海文化用品展:古籍用纸的分类与特点

发布时间:2025-02-27 来源: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从最初的麻料纸到后来的皮料纸和竹料纸,古籍用纸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进步,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上海文化用品展对古籍用纸的分类与特点的详细梳理:

  


  一、麻料纸

  

  上海文化用品展了解到,麻料纸是以苎麻、大麻、亚麻等为原料的纸张,是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之一。它始于西汉,盛于隋唐,衰于宋元,绝于明清。麻料纸的特点是表面无光泽,纤维束较多,易着墨,纸质韧性强,抗老化能力突出。

  

  1. 白麻纸

  

  白麻纸萌芽于西汉,是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初期的白麻纸白度差,表面不平滑,结构松散,不适合书写。到了东汉,白麻纸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开始用于书写。隋唐时期,白麻纸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文化用纸,以其洁白光滑、质地细薄、坚韧耐用的特点着称。

  

  2. 黄麻纸

  

  黄麻纸是在白麻纸的基础上,经过特殊处理(如入潢)而成的染色纸,具有驱虫功能。它是中国最早的染色纸之一,始于晋代,唐代广泛使用。黄麻纸颜色偏黄,质地稍粗糙,但同样具有强韧的纸质和良好的着墨性。

  

  3. 藏经纸

  

  藏经纸是唐宋元时期用黄蘖染色而成的纸张,主要用于书写和刻印佛经,因此得名。它分为厚薄两种,薄者较一般纸厚,厚者厚而不硬,质地柔软,没有光泽。藏经纸还用于装裱珍贵善本书签。

  

  4. 硬黄纸

  

  硬黄纸始于唐代,是采用黄蘖染色并两面加蜡砑光而成的纸张,主要用于摹写佛经。宋代时,硬黄纸演变成一面加蜡砑光的金粟山藏经纸。

  


  二、皮料纸

  

  上海文化用品展了解到,皮料纸的原料主要是楮树皮、桑树皮、青檀皮等。皮料纸始于东汉,逐渐取代麻纸,成为纸中的佼佼者。皮料纸主要产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品种丰富,质地细腻、制作精良的被称为绵纸或宣纸,而纸质稍粗、纤维束较多的则称为皮纸。

  

  1. 白棉纸

  

  白棉纸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纸质绵软耐折,拉力强,纸破丝连,如同棉丝,因此得名。明代以前主要产自江浙地区,清代以后逐渐演变为类似宣纸的产品,通称宣纸。白棉纸可用于裱书、搓纸捻、溜口纸条等。

  

  2. 黄绵纸

  

  黄绵纸是由白棉纸染色而成,具有防蛀功能。

  

  3. 鸡林纸

  

  鸡林纸以桑皮为主料,是一种阔帘白皮纸,产地朝鲜,宋代传入中国,清代中国生产仿制品。鸡林纸纸色洁白,有厚薄之分。厚者坚韧坚固,两面光泽均匀;薄者较为少见,隔纸可见物,帘纹间距竖宽横密。

  

  4. 皮纸

  

  皮纸以树皮为主料,有黄白两种,纤维束多,拉力极强。厚者坚固耐折,薄者隔纸可见物,但韧性较强,类似鸡林纸,但帘纹不明显。

  

  5. 日本皮纸

  

  日本皮纸以树皮为原料,按厚薄分为两种。厚者韧性极强,纸色洁白,又称东洋绵纸;薄者俗称日本美浓纸,纸色洁白,细薄均匀,帘纹较宽,纸面光滑,绵软有韧性。

  

  6. 草茎纸

  

  草茎纸是一种以皮料为主、草茎为辅的混料纸,始于元代。纸色淡黄,薄如蝉翼,绵软有韧性,夹有黑色草茎,隐帘纹较宽,古书中较为少见。

  

  7. 毛头纸

  

  毛头纸是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混料纸,产于河北省迁安县,又名迁安纸。其色多为灰白,质地厚薄不均,夹有草棍,发涩,背面粗糙呈疙瘩状,有棉性,隐帘纹。

  

  8. 开化纸

  

  开化纸又名桃花纸,产于浙江省开化县。其纸薄而韧性极强,虽有帘纹但不明显。开化纸始于明代,大量应用于清初至乾隆年间,是名贵纸品,专供清内府、武英殿及扬州书局印书。

  

  9. 开化榜纸

  

  开化榜纸产于开化县,用料与开化纸相同,但比开化纸厚,纸色洁白发暗,隐帘纹。

  

  10. 混料开化纸

  

  混料开化纸是以草为主、辅以树皮的混料纸,多见于雍正年间至清后期的殿版书。纸色微黄,隐帘纹而质粗,有韧性,厚薄均匀,面平滑,背稍涩,含较多纤维束,带有黄色斑点,质地不及开化纸和开化榜纸。

  

  11. 宣纸

  

  宣纸源于唐代的宣州贡纸,主要产于安徽泾县,以青檀皮为原料。宣纸分为绵纸或皮纸,品种丰富,用于印书的主要有绵连、罗纹、单宣等。

  

  单宣:又称料半,厚于绵连,有帘纹,质地次于绵连。

  

  绵连:质地细薄,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纸质柔软耐折,有帘纹,可用于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染书皮等。

  

  罗纹纸:纸色洁白,质地、厚薄与绵连相似,但横纹深而清晰,宛如丝织罗绸,可用于护叶或染色后裱书皮。

  


  三、竹料纸

  

  竹料纸始于宋代,主要原料为毛竹、苦竹、淡竹、麻竹、篁竹等。竹纸成本低,一经出现便取代皮纸,成为主流纸张。竹纸纸薄适中,颜色有黄白两种,以淡黄色居多,面平滑,背稍涩,夹有沙粒和草棍,韧性差而脆,帘纹宽窄不一,随年代变化为二指至一指左右。

  

  1. 连史纸

  

  连史纸是一种精良的竹纸,以嫩竹为原料,又称竹料连四纸。产于福建、江西两省,纸色洁白,面光滑,背稍涩,没有草棍、毛屑粘附,帘纹约一指。连史纸多见于乾隆以后的书籍,是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

  

  2. 毛边纸

  

  毛边纸产于福建、江西两省,以嫩竹为原料染成黄色,不防蛀。纸质较细,色淡黄,厚薄适中而脆,面光滑,背稍涩,吸水性较好,隐帘纹。毛边纸常用于旧书的裱书皮、衬纸、补书等。

  

  3. 建阳扣

  

  建阳扣又称麻纱纸,产于福建建阳县,因建阳麻纱书坊印书皆用此纸而得名。它是一种用山椒染过的防蛀竹纸,纸色黄褐,厚薄适中,面平滑,背稍粗,夹有较多草棍和毛屑,纸薄有光,抖之有响声。

  

  4. 毛太纸

  

  毛太纸产地、纸色与毛边纸相同,但比毛边纸薄,颜色较暗。面不光滑,但较柔和,是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

  

  5. 太史连纸

  

  太史连纸始于清代康乾年间,用于印刷殿版书的一种精致竹纸。乾隆以后用这种纸印书较为少见。纸色淡黄,质地细薄,面平滑,背稍涩,没有草棍、毛屑粘附,隐帘纹,抖之有响声。

  

  6. 万年红

  

  万年红是明清时期广东刊行的线装书在其扉页和封底衬有的纸张,成为广东刊本的特征。纸色桔红,可防虫,又称防蠹纸。它是由毛边纸或连史纸涂上砒霜等染制而成。

  

  7. 粉连纸

  

  上海文化用品展了解到,粉连纸产于福建,是一种竹料纸,年代晚于连史纸,质地较差,厚而粗糙,色发暗


上一篇: 上海文具及办公用品展览会:2025年绘图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下一篇: 上海文创礼品展: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环境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CSF文化会官方

微信公众号

CSF文化会官方微博

CSF文化会官方小程序

CSF文化会官方抖音

CSF文化会官方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