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掀起国潮风,品牌能否在2022年找到新的发力点?

发布时间:2022-04-01 来源:



“国潮崛起”是近年来消费趋势的关键词,不仅是国产品牌开始与文化IP跨界合作,越来越多坚持创新、不断突破的国产品牌走上了“国潮”之路。

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立春、雪花、不点火之点燃火炬环节设计,到闭幕式折柳送别等场景表演,更是推动“国潮”走向世界。

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潮热让中国消费者重新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那么进入2022年,品牌应该如何通过国潮打动消费者?而当“国潮”二字被频繁提及下,又将引发怎样的新思考?

后疫情时代“国潮品牌热”再起

进入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的新认知也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不少国人对产品的选择。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

当前国人的购物车里有7成是国货,中国品牌尤其是国潮的消费者中,超9成是女性消费者超半数是95后,6成来自三线及以上城市。

疫情之前,对传统文化重新燃起的兴趣是更多消费者购买国货的重要心态,但经过疫情之后,不少消费者将购买国货视为同受疫情影响的中国品牌团结一致的“爱国行为”。

如果说2018年李宁登陆纽约时装周,是国潮元年的正式开启,那么故宫博物院、敦煌文化的爆红,则是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国潮风开始从生硬的符号走向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虽然,当“国潮”二字被媒体和大众频繁提及下,“国潮崛起”出现疲态,但进入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的新认知也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不少国人对产品的选择。

国潮新风再起,2022年应该怎么玩?

从长远来看,“国潮”依然具备着很大的挖掘空间,而“国潮式营销”的变现能力依旧不容小觑。尤其是95后00后已经成为国潮的消费主力,他们消费观念与传统消费者大相径庭。

国潮品牌想要打动这批年轻消费者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把握Z世代的个性化消费诉求

碎片化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无法很好地集中,而对于追求潮、追求新鲜的年轻人来说,爱好更是瞬息万变。95后00后对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关注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品牌,更注重品牌体验的参与。所以新生代消费者购买潮牌时,往往看重更多的是价值的认同与个性的表达。

动画老厂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结合国潮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通过各式各样的合作授权,将IP赋能衣食住行,乃至游戏、网生等领域,不断地突破想象力与产业领域的边界,让经典IP与时代同行,“跨界破圈”。

上美影×乐高

悟空小侠《大闹天宫》联名礼盒

上美影×麦当劳

2022新年水墨动画


>>除了贩卖爱国情怀,还需提升文化意义

在过去,IP 联名、中国风包装设计就能称之为国潮,但随着国潮在营销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种单一且粗颗粒的营销形式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品牌破圈的门槛也进一步提高,大众更加认可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彰显个性和态度的国潮风尚。

因此,品牌、平台们开始在庞大的中华文化体系下提取细节,围绕“传承”和“创新”两个视角深入国潮的不同切面,探索本土文化无尽的内容延展力。

作为国潮文化的源起之地,天猫国潮也在不断迭代对国潮的理解。从初涉国潮的跨界合作到推出国潮文化纪录片《国潮时代》,在这几年的摸索中,天猫国潮坚持一路创新,每一次都会成为市场的引领者,给消费者带来完全不同的营销内感受。

2022年天猫对国潮的理解再次升级,从内核出发,对“国潮”进行了进一步新的诠释和定义,将国潮拆解为“国”ד潮”“国”是一种在这个时代文化的传承;“潮”则是迎合这个时代的表现手法。

通过细分国潮落地维度,明确发声场景,增强“国潮”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认知。最终做到打造“以国为潮”的中国特色潮流主义心智。

国潮回归趋势下的新思考

对国货来说,光靠情怀是无法长久维持活力的,长盛需要品牌全方位的蜕变。

市场中众多国民度高的品牌都在谋求“形象上的转变”,一改它们古板保守的形象。很多品牌选择出潮牌来彰显品牌年轻态度,和其它跨界品牌进行大胆联名,出潮牌。也有很多其他品牌选择其他的形式跨界,将品牌理念、国风、传统美学、潮流文化、新生代审美等等元素相结合,做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潮流。


总结来说,如果品牌想要通过“国潮”打造长久的品牌影响力,必须从品牌内涵出发,一点点搭建完整的品牌体系,建立成熟的背景文化,不能盲目跟风。品牌年轻化,追赶年轻潮流有很多方式,创新玩法才是抓住年轻人跳跃式变动的心思的良药。


中国拥有文化自信的年轻消费者正在崛起。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消费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也越来越强烈,同时CSF文化会洞察到毕业季礼品市场的潜在商机。

116届CSF文化会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四喜之一的“金榜题名”为主题。


沉浸式体验毕业季相关产品,进一步触达毕业季市场趋势,116届CSF文化会“金榜题名”主题活动一定不能错过!



CSF文化会官方

微信公众号

CSF文化会官方微博

CSF文化会官方小程序

CSF文化会官方抖音

CSF文化会官方小红书